藝術家自建遊樂場,盼港公園更好玩,邀街坊改造廢料,小孩最愛車胎當積木

Posted on Posted in Press

【明報專訊】
明報記者 李詠珊
日期:2017-05-17

遊樂場是不少小朋友第一個與同輩相處的場地,有藝術家眼見社區的遊樂場設施愈來愈單一,嘗試與家長以環保物料製作土炮遊樂設施,看到小朋友對沒特定玩法的物資如車胎最感興趣,令藝術家反思如何令遊樂場更「好玩」,不單需要政策或硬件配合,更要需家長和小朋友的參與,一起推動喜歡遊戲的文化。

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鼓勵家長,確保兒童每日有最少1小時的「自由遊戲」,以促進兒童健康發展,這遊戲時間應是自發的、無組織的,且不受成人方向所束縛,讓兒童可有個性地發揮。

藝術家:港設施倒模 小孩易悶

有份製作土炮遊樂場的藝術家鍾惠恩(阿恩),來自藝術團體「MUDwork」,專長以木材製作藝術品。阿恩育有兩歲的兒子,眼見現時康文署轄下的遊樂場一式一樣,「遊樂場設施規模愈來愈細,例如滑梯好短,不同區的公園又好相似,兒子去幾次就會悶,玩一會就要走,我會好『頭痕』」。

阿恩與另外5個藝術團體一起製作「土炮遊樂場」,有關計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一年,本周起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開放約1個月至6月9日,盼以玩樂方式令街坊參與社區藝術,也可令他們知道可一起享用藝術村等公共空間,從中令各人對遊樂場有更多想像。

藝術團體又以木板製作斜台,讓小朋友可在此於攀爬,在牛棚藝術村紅磚屋內平日難以觸及的高位,窺探牛棚面貌。(李紹昌攝)
以舊車胎和木卡板改造成的滑板車、搖搖板和跳飛機,都是土炮遊樂場的遊樂設施,計劃統籌王永棠(右)和有份參與的藝術家鍾惠恩(左)曾邀來街坊和不同團體,先了解小朋友想法,再一起製作。(李紹昌攝)
車胎製滑板車 舊衣做跳繩

為了設計以用家為先的遊樂場,「土炮遊樂場」計劃統籌王永棠指出,早前舉辦多個工作坊,了解小朋友和家長的想法,再與街坊一起到大街小巷回收有用物資,建造不同的遊樂設施,如以舊車胎改造成滑板車和搖搖版,又以木卡板砌出攀爬架和大大小小的樂器,舊衣物和布料製作跳繩,又請來家長和小朋友試玩。

土瓜灣車房林立,不時丟棄大批無用的車胎,藝術家把車胎洗淨,隨意擺放地上,小朋友愛不釋手,事後更說車胎是他們最喜愛的「遊樂設施」之一。(受訪者提供)
藝術團體與街坊炮製的「土炮遊樂場」,有手推車和自行車,家長小朋友可「遊車河」欣賞牛棚建築和風景。(李紹昌攝)
邊玩邊了解社區 多車房重建

王永棠又說,以這些物料製作遊樂設施,除了環保,更想藉物料道出這地區的故事,「知道這區有很多車房而剩下很多車胎,又知道這區在重建,所以會留下很多木卡板」。

「小朋友喜歡玩我們所製的設施,更喜歡創造性大的部件」,阿恩所指的是他們從附近車房收集的車胎,洗淨後切割成不同形狀,隨意擺放於地上,小朋友對此愛不釋手,把車胎當作巨型積木堆砌,更成為一種「媒介」供小朋友們嬉戲或角色扮演,「發現小朋友慢慢從中學會想像和自處」。

「任擺部件練創意 管理成本高」

智樂兒童遊樂協會一直推動本地遊樂場發展,其總幹事王見好指出,「土炮遊樂場」為歷險遊樂場的一種,是香港較少見的遊樂場,場內有很多可取出任意擺放的部件,有助訓練小朋友創意,但要安排管理人員看守,管理成本相對較高;她又說,很多國家如日本都常設這類遊樂場,盼可在香港推動,除了需要政策配合,亦要家長支持及培訓有關人員。王見好說,樂見有民間團體嘗試設計該類遊樂場,「以小朋友的需要出發,不單只從管理上的方便去設計」。

王永棠指出,曾有工作坊參加者以車胎和木板做了一個可攜式的搖搖板,該參加者解釋,曾到瑞士的公園發現不同家庭將自己一些較大型的玩具放於公園,讓其他小朋友一起玩,故製作搖搖板盼帶出分享文化,王永棠稱,事件令他反思遊樂場是小朋友一個重要的學習場所,「所以遇到較有挑戰的設施,家長要陪小朋友一起面對……若要改變遊樂場,不單需政策配合,也需家長和小朋友的參與和支持」。

報章連結

2,202 total views, 1 views toda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