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炮遊樂場:垃圾房收集物資,自製遊樂設施

Posted on Posted in Press
土炮遊樂場工作坊的參加者來到牛棚藝術村,利用土瓜灣的各種棄置物料,製作樹屋爬行架、車軚搖搖板和恐龍車等遊樂設備。

明周文化
撰文: 陳詠恩     攝影: 劉玉梅、譚志榮
日期:2017-04-10

近年不少人都認為公園設施的刺激程度愈來愈退化,兒時滑梯又高又斜,「馬騮架」都比大人高,與其懷緬過去,不如自製快樂。由土瓜灣的多個社區及藝術組織組成的項目「土炮遊樂場」,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,在區內遊樂場及牛棚藝術村舉行連串工作坊,鼓勵人自製遊樂設施,對象由小孩至成人,拉闊對遊樂場的想像。

不是垃圾

一般人對土瓜灣的印象是基層舊區,有份發起活動的藝術家王棠認為舊區要活化,必須有活力,大人細路都喜歡玩樂,何不以此切入?區內最多人聚集的公園,非土瓜灣遊樂場莫屬,早前「石盾小木工」兩位木工創作人小童和Minnie,便前往土瓜灣遊樂場擺檔,邀請小朋友來一場音樂會。小朋友利用紙盒、衣架、竹枝等區內垃圾,自由發揮,造成紙盒鼓、衣架吉他、扭蛋殼搖鼓手鏈等樂器大合奏,「大人一聽到造樂器便會推卻說自己不懂音樂,小朋友卻沒有負擔,任何東西拿上手便玩,音樂是共同語言,不必刻意去教,有樂器就能建立關係!」Minnie說。

不只是遊樂場,任何公共空間都可以成為大眾玩樂的地方,阿棠觀察所見,土瓜灣有不少基層街坊,可能因為家中空間有限,經常去公園。相反中產家庭生活場所多是會所,由地產商規劃,「當我們生活的空間只是港鐵站、商場、家中和會所,看來很方便,卻令人愈來愈習慣不用思考,我們不是要挑戰公共空間,只是不想讓規劃者收窄人們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力。」他說。

土炮遊樂場發起人之一的藝術家阿棠,希望以遊戲鼓勵街坊參與公共空間規劃。
區內有很多車房,每天都有舊車軚被扔棄,除了打碎它用來鋪地,還可以用來造玩具車。
創作人小童 (右二) 和Minnie (左二) 早前到土瓜灣遊樂場,教小朋友用竹枝、紙盒、水管等東西自製樂器。
共建公共空間

另一邊廂,他們將遊樂場由公園延伸至牛棚藝術村,與公眾自製遊樂設施,參加者中不少是大學生,第一件事,竟是去垃圾房收集物資,「看一個地方的垃圾,可以觀察到這裏人的生活。」阿棠說,土瓜灣的垃圾房,最多的垃圾有三類:舊傢俬、車軚與建材,由於區內劏房戶多,每當住客搬屋,舊傢俬便被扔棄;區內也有不少車房,所以車軚定期更換,舊車軚更堆積成一座「車軚山」;加上舊樓被清拆,新樓落成,竹枝、泥頭等建材垃圾頗常見。

有人設計了長長的滑梯、屋型爬行架。參加者之一的Erica把兩個半圈車軚配上木板,打算把兩側接連在一起製成另類搖搖板,她認為小朋友最喜歡有離心力的遊戲,搖搖板就是入門級,這款搖搖板要兩人坐上去一起玩。

「現時公園太多組裝設備,功能被定型,反而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公園設備更前衞,多點想像。」她正在瑞典修讀城市規劃及設計,會參與社區即興創作,與陌生人一起製作公共設施。她說,香港人每星期花長時間工作,放假也累得攤睡在牀,瑞典政府卻規定人們每星期只可工作最多四十小時,市民每星期總有一兩日在公園玩,所以積極地參與規劃。說到底,需要改變的不是空間本身,而是制度。

報章連結

1,543 total views, 1 views toda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