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童年》樹仁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系

Posted on Posted in Mama blog, Students sharing

《童年》樹仁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系
日期:2018-01-22

玩具—李樂欣

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自己心愛的玩具,甚至有人長大後繼續收藏。不過對於大人來說,玩具似乎又有另一種意義。

鍾家澄二年級時考試一百分,收到爸爸送的第一份禮物:美少女戰士寶盒。她十年前開始從不同渠道搜羅美少女戰士的玩具,至今已經有大約七十件。在她心目中,它們不只是玩具般簡單。她說:「因為始終美少女戰士已經二十多年,我會覺得它好像陪着我成長。我讀幼稚園時模仿水野亞美,到現在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,好像一些回憶,所以就會收藏玩具。另外收藏玩具除意義上,其實也是嗜好。有時覺得以前辛苦上班,其實都是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。放在家中,你看到會很開心,擺放得整齊的時候你又會好開心,甚至有人來欣賞的時候,你又會覺得很開心能夠與人分享。」不過她也說,很久沒試過將玩具好像以前那樣玩,「因為我長大了,不是要玩玩具的樂趣,我是純粹想擺放它、收藏它那種意欲,所以變了不會拆開玩。」

有人會在家放玩具櫃,而玩具收藏家Tony甚至在工廈租了一個單位擺放他的玩具。他由二十多年前開始收藏不同的玩具,至今已經有超過兩萬件。對他來說,收藏玩具除了是嗜好,還是投資的渠道。他說:「我覺得玩具有數個好處,除了我自己開心,還有一眾朋友一起交流,又有投資保值的作用。有些玩具升值了幾倍,如果有眼光的話,可能我有兩件,另外一件其實不用錢。」

這裏的玩具大部分都沒有包裝。Tony說除非該玩具的包裝比它本身更值錢,否則他堅持將每一件玩具拆盒,摸摸它、玩玩它,「我覺得玩具就是玩具,所以香港知名藝人古先生(的玩具),我覺得不是玩具,全部一比一,你都害怕吧。我覺得你把玩不了它,它是一個展覽品,是一個收藏品,但是否玩具,我覺得有點商榷。」雖然長大後玩具的意義可能不同,但始終玩具給予很多小朋友一個快樂的童年回憶。

遊樂場—曾怡

遊樂場承載著不少人快樂的童年回憶,不過遊樂場不一定是指你家樓下的那個,因為遊樂場都可以是親手造出來。

一談到玩耍,很多小朋友會聯想到遊樂場。而土炮遊樂場這個項目便以藝術和手作的形式,重新演繹遊樂場和玩樂的定義。項目統籌王永棠說:「在去年(2016年)十月開始至五月,我們做了些社區實驗。當時到處去,最後我們才在牛棚藝術村十二號去做一個遊樂場,是源於想與這區的小朋友去探索玩樂是甚麼和承傳玩樂是甚麼。」「我們想以藝術(形式),因為創意本身便是玩樂其中一個元素。我們認為是可以改變你的生活質素,因此我們由玩樂開始。」在一月中,土炮遊樂場亦會再次進駐土瓜灣的牛棚藝術村。他補充:「即將來臨的新項目是源於很多家長有空間需要,他們亦很樂意參與去建造一些東西讓小朋友玩。」所以項目將會參考不同意見去改進。而項目統籌成員Angel就表示,近年多了團體找他們合作。「大概做了一年左右,真的多了機構或團體和學校接觸(我們)。我們觀察到空間上,因為香港的公園是有(空間)的,但是否足夠呢?但我認為未必是那種足夠,那種不足夠不止是實體上,是連思想上都閉塞了。」而居住在元朗八鄉的藝術家阿恩,上年亦有參與土炮遊樂場項目。她在家中更利用舊傢私和木材,為兩歲的兒子也也去建造一個不一樣的遊樂場。「因為也也看到我們在做時他亦很想參與,他會說『讓我來』,其實他一定不懂得做的。但我們認為一起相處時能透過一起造玩具,除了能陪伴他,亦能教育他,如教導他自己也能做玩具,不一定要購買。」

兒歌—張允亭

五官之一的聽覺也可以勾起我們兒時的回憶,兒歌輕快的旋律曾經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。不過人越大,你有否發覺兒歌好像變得越來越少?

當年智能手機尚未普及,電視卡通片是小朋友主要的娛樂,卡通片主題曲亦孕育了一代人心目中經典的兒歌。兒歌是一代人的回憶,但最近有人說兒歌似乎愈來愈少。兒童節目主持人,亦都是兒歌歌手的唐葦琪認為,今時今日兒歌讓人感覺少了,與作為宣傳渠道的電視有關。她說:「可能看電視的觀念減退了,所以兒歌是否減少?似乎是少了發聲,少了這種聲音。」現時是兒童藝術學校校長的她認為,這個年代小朋友的壓力很大,而兒歌亦是藝術的一種,對小朋友成長和減壓都有正面作用。「兒歌對每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,特別是我們在童年,是我們認識音樂的入門。講的是在母親的肚裡已經在聽音樂,已經在胎教中,所以音樂是對任何人的成長都很重要。我們所說的兒歌,亦是如我所講,是兒時聽的歌。」但對於兒歌是不是正在消失,她有另一種見解。「兒歌好像真的少了,其實再靜心想,先問自己:『是啊 ,原來我離開了聽兒歌,對兒歌的追求減低是因為我太忙』。那你有沒有認為人長大了,漸漸離這種追求兒歌,或追求的態度或感覺好像遠了。」所以她認為,只要保持童真的心,就會發現兒歌依然存在。「當你一想起,就是一個很開心的回憶,童年就是如此簡單。」樹仁大學記者 張允亭報道。

甜品—余雅芝

不少小朋友都喜歡吃甜品,以前有甜品吃已經很開心。隨著社會變得富裕,烘培甚至變成一種興趣時,對小朋友和大人來說,甜品已經不再是滿足口腹之慾這麼簡單。

入行數十年的烘培師文師傅說,甜品口味一直在轉變,因為用料隨社會發展不斷改進。開設了屬於自己的烘培教室的Kitty就認為,學做舊式甜品是一種懷舊的方式,通過味道來回憶舊日時光。不一定是老一輩,就是年輕人都會這樣做,希望找回昔日的味道。而身為媽媽的Michelle最初為了家人開始入廚、做甜品,後來發展成自己的興趣,烘培更是她和兒子Isaac的親子活動。她覺得讓兒子一起做甜品可以看顧他之外,更令他明白製作食物絕不簡單:「讓他參與過程知道做甜品的步驟,面前的食物要經過多少步驟才能做成,不是說想吃就能吃。」烘培對於Isaac來說可能只是玩樂,但她自己因此培養了耐性。「以前甚麼都要急要快,但做甜品不可以快,每樣食物都要等。」花無數時間為家人和朋友煮食,簡單一句「好吃啊」便是Michelle堅持下去的動力。

教育—張怡

相信很多人聽過「華德福教育」,它主張慢學和自然教育,近年吸引愈來愈多家長的注意。但要進入這個制度,備受挑戰的不只是小孩,而是家長本身。

五歲的Matthew原本讀主流幼稚園,因為功課壓力太大經常發脾氣,去年轉讀華德福幼兒園,一年學費超過十萬元。媽媽黃太說,當初決定讓Matthew讀華德福與丈夫大吵一場。她說:「始終有時候會吃虧點,比如當看到其他親戚的小孩,他們三歲就已經會拼很深奧的英文單詞,然後個個都讚他們很聰明,讚他們是「神童」、「爸媽真會教」。對於強調競爭社會來說,這是弊大於利的另類出路,特別是這個「利」你在短時間是看不到。」黃太說,雖然家庭收入只是勉強應付到Matthew的學費支出,但她不後悔當初的選擇。「雖然現在外人從我兒子的表面上是無法知道他的裡面是如何,但我們都願意耐心等待,讓小朋友紮好根基。其實我預了自己兒子將來成績不會比其他主流學生特別好,我只想他開開心心。我不想下一個做傻事的是我兒子。努力保護孩子的童年,不顧一切的呵護這顆種子。」但是華德福學校校長Mark認為,即使小朋友七歲才學習寫字,他們的學習進度和其他主流學生沒有太大分別。「可能華德福小朋友寫的字可能會比較大,不太齊整,但我很相信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很快,其實這些技巧上的東西很快可以追得上。」他補充,因為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外國聘請回來,增加學校成本。他希望政府可以支援另類教育的師資培訓,引入正統華德福教師培訓課程。

文章連結

1,400 total views, 2 views today